胃癌是全球癌症发病率第五、死亡率第四的恶性肿瘤;而我国的胃癌发病率居世界第一。胃癌具有发病隐匿、异质性强、预后差等特点,很多患者在初诊时已是晚期,药物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也是胃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进步,胃癌的药物治疗也取得了不少突破,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就2023—2024 年胃癌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领域取得的进展和突破进行述评,也提出了在当前这个免疫后时代胃癌靶免治疗所面临的难点和挑战,以期为未来胃癌药物治疗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思路和建议。
查看最新期刊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实体瘤治疗中大放异彩。尤其对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极大地改善了此类患者的预后。然而,占结直肠癌80%~90%的微卫星稳定型患者对单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治疗并不敏感。因此,通过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与传统治疗方式联合,来逆转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组织内部的抑制性免疫微环境;或者通过有效的生物标记对此类患者分层筛选,来明确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敏感的人群,是目前研究人员应对此类困境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从上述问题对目前晚期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如火如荼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查看最新期刊日间手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模式,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结直肠外科领域中应用还较为有限。微创外科手术的推广应用和围手术期管理的发展,使结直肠外科术后同日出院逐渐成为可能。慎重选择合适的患者、采用先进医疗技术、注重术后管理和康复指导给日间手术的实现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本文回顾了结直肠日间手术的研究历史,分析了日间手术在结直肠外科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日间手术在结直肠外科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总结。
查看最新期刊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总编辑:杨晋
主编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名誉主编:詹文华
主编:何裕隆
编辑部主任:蔡世荣 李文喆
编辑部地址:广州越秀区中山二路58号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402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01/R
出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消化肿瘤杂志
2024年第16卷第1期 目录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等
摘要:侧方淋巴结是中低位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亦是术后局部复发的主要原因。目前国际上针对直肠癌侧方转移的诊断、治疗尚存争议。本共识在《中国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19版)》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国内42位结直肠癌研究领域的专家针对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治疗策略、随诊以及复发处理4个方面进行修订,提出18条侧方淋巴结诊疗相关共识,并采用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的评价标准进行等级推荐,旨在进一步规范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及治疗策略。在本共识中未解决的相关问题,尚需进一步临床实践,并积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逐步探索和解决。
作者:王伟,林泽宇,罗立杰,张子敬,杨海淦,于洋,叶歆睿,杨婷婷
摘要:外科手术是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该部位的肿瘤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学特征,导致其淋巴转移途径、肿瘤浸润范围等较复杂,为其手术方式、切除范围及消化道重建等带来挑战与争议。本文将围绕以上几点,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及前期研究结果,探讨目前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的治疗策略。
作者:刘为民,董旻昱,许诗语,陈创奇
摘要:肛管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肛管癌中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近年来肛管鳞状细胞癌发病率在逐渐增加。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免疫抑制是肛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过去的几十年中,肛管癌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放化疗依然是大多数早期肛管癌患者治疗的主要方式。对于放化疗后肛管癌病灶复发或病灶仍然存在的患者可行挽救性手术。最新研究显示采用化疗加上免疫治疗能够改善进展期肛管癌患者的预后。本文全面回顾肛管癌的诊治现状,同时深入探讨肛管癌诊治的困境与未来。
作者:陆冰啸,龚晓宇,邓杰,郑金萍,吴娜,吕东津,李云霞
摘要: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肿瘤,最常见的组织类型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研究分析方法的进步,肠道微生物群在宿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机制得到了更全面的研究。肠道微生物群不仅在维持宿主健康方面发挥作用,在致癌和治疗反应预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针对肠道微生物群和肿瘤之间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黑色素瘤、结直肠癌、肺癌等癌种,关于食管癌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几年肠道微生物群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肠道微生物群在肿瘤早筛早诊、治疗、监测和预防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作者:段金涛,朱军
摘要: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目前公认的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首选方法。由于肝硬化背景、HCC的异质性及TACE抵抗等诸多原因,介入治疗疗效差异较大。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制剂等创新型药物在临床开始使用,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是对于不可切除HCC,使用单一治疗手段患者获益有限,因此基于TACE为主的介入治疗联合靶向免疫治疗的二联、三联、四联治疗方式已逐步成为HCC治疗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各种联合治疗方案的搭配模式、应用时机、疗效和安全性等尚不明朗,仍需要大样本、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和验证。本文旨在对不可切除HCC 各种介入联合治疗方式的相关临床特征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总编辑:杨晋
主编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名誉主编:詹文华
主编:何裕隆
编辑部主任:蔡世荣 李文喆
编辑部地址:广州越秀区中山二路58号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402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01/R
出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消化肿瘤杂志
2024年第16卷第2期 目录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腹腔镜外科专业组,国际食管疾病学会中
摘要:《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自颁布以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提升了我国AEG的外科治疗水平。经过5年的临床实践,该共识普适性和可行性已得到广泛证实。鉴于AEG发病率持续上升的趋势及其解剖部位、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特殊性,AEG成为近5年来外科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不断有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发表。但是,对于AEG的定义、分型、分期、手术路径、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规范和消化道重建等外科问题,仍旧存在争议。鉴于此,有必要对2018版的共识进行更新。《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在前一版的基础上,整合并分析5年来新的最佳临床证据,参考最新国际指南与共识,结合我国外科专家组意见,针对AEG外科治疗关键环节,包括AEG的定义和分型、手术径路、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方式及外科围手术期治疗等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相关推荐建议,以期更好地规范AEG的外科治疗方式。在本共识中未解决的相关问题,尚需积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逐步探索和解决。
作者:陈仕才
摘要:Toldt 筋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在肠系膜发育旋转过程中结肠系膜与后腹壁发生黏附时两者表面的内脏腹膜相互附着形成的融合筋膜。尽管关于胃肠道膜解剖的各种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熟知并应用于胃肠道手术中,但对于Toldt 筋膜能否被打开以及手术层面的选择仍有争议。我们在前期研究中提出了腹膜退缩理论,根据此理论我们认为腹膜外筋膜始终包绕着肠系膜,Toldt 筋膜并非腹膜融合筋膜,而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膜退缩后保留的腹膜外筋膜,并将上皮下结缔组织层、浆膜下层(肿瘤TNM 分期中的T3 层)、Toldt 筋膜层及分隔肠系膜脂肪细胞小叶的纤维间隔统一归为腹膜外筋膜层。本文将以Toldt 筋膜为例,说明肠系膜黏附区域的典型结构,同时指出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正确层面为系膜筋膜平面与筋膜后平面之间的Toldt 筋膜层。腹膜退缩理论大大简化了对腹部筋膜与层面的认识,有助于推动胃肠道膜解剖手术的开展。
作者:聂宇魁,余超,郭勤平,何若冲
摘要: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高,起病隐匿,且预后较差。传统的筛查方法存在创伤性、滞后性、敏感度及特异度低等不足,导致其在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中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循环肿瘤DNA (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 是由肿瘤细胞坏死或凋亡后释放到体液中的游离DNA 片段,携带有突变、重排和甲基化等肿瘤特异性改变的遗传信息,与传统组织活检相比,ctDNA检测具有敏感度和特异度高、无创、易获得以及可重复性好的优势,在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中有很大潜力。本文通过对ctDNA在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评估ctDNA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潜在价值,为探索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侯双双,张革红,陈路锋,马娟,李险峰
摘要:近年来,肿瘤相关的全身炎症反应被证实与疾病的进展有关,血清中炎性标志物在结直肠癌患者疗效预测方面的价值已被广泛研究。另外,随着对肿瘤患者因各种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风险进而加速疾病进展的认识,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探索炎性-营养标志物在肿瘤患者中的预后评估价值。本文就国内外基于白蛋白的炎性-营养标志物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复发和预后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田玉婷,张奇,潘新平,李淑萍,刘小军
摘要:免疫治疗能够明显提高错配修复缺失/微卫星不稳定型结直肠癌的治疗疗效,但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对其并不敏感。肿瘤突变负荷低下可能是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血管生成因子以及转化生长因子分泌的增加可能介导了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原发耐药。放疗可以促进肿瘤抗原的形成和释放,并通过多种途径调节免疫反应,重塑肿瘤微环境,其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为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许多放疗联合免疫新辅助治疗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当中。本文将对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免疫耐受的机制、放疗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以及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临床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秋盛,林祺,李广华,林昭宇,王昭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发展迅速,是目前各大行业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在医学方面,其中深度学习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图像处理和临床肿瘤学分析。根据10年来的研究结果,AI与医学结合能够极大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对疾病诊断和分级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对指导手术治疗和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影像组学方面,AI可以从标准医疗成像中提取并分析图像的向量特征,用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早期复发情况的预测。同样的,在数字病理学方面,AI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扫描标准的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切片,进行数字化处理,进而运用卷积神经网络来处理图像特征,用于胃癌的病理诊断和治疗前的疗效预测等。内镜技术和AI结合近年来也表现出良好的前景,AI能从内镜视频流和静止图片抓取病变特征和确定病变部位。总而言之,目前在肿瘤领域,AI技术可以协助医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减少人为误差;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能从某种治疗中获益,减轻治疗负担。AI的出现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一种福音。
作者:徐晨皓,沈仁辉,王彤
摘要: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使中晚期胃癌治疗得到突破,延长了无数胃癌患者的生存期,但耐药和毒性作用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需要寻找更加安全可靠的靶向药物。近年来,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被发现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能够影响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凋亡等,也有许多影响MAPK信号通路的药物被相继发现。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针对MAPK信号通路的胃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胃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总编辑:杨晋
主编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辑: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名誉主编:詹文华
主编:何裕隆
编辑部主任:蔡世荣 李文喆
编辑部地址:广州越秀区中山二路58号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402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01/R
出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消化肿瘤杂志
2024年第16卷第3期 目录
作者: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
摘要:对于接受标准一线治疗达到疾病控制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后续治疗策略的制订应在维持疗效的同时注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化疗联合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是RAS野生型mCRC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当一线含抗EGFR单抗诱导治疗达到最佳疗效、且处于疾病缓解或稳定状态时,含抗EGFR单抗维持治疗方案可在维持疗效获益的同时,降低毒副反应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共识基于循证医学和临床实践,进一步明确抗EGFR单抗维持治疗的应用时机、方案选择、不良反应管理和后续策略选择,为抗EGFR单抗维持治疗提供临床应用规范化标准和指导,以期使患者的治疗最大化获益。
作者:钱焱,蔡世荣
摘要:胃癌是全球癌症发病率第五、死亡率第四的恶性肿瘤;而我国的胃癌发病率居世界第一。胃癌具有发病隐匿、异质性强、预后差等特点,很多患者在初诊时已是晚期,药物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也是胃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进步,胃癌的药物治疗也取得了不少突破,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就2023—2024 年胃癌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领域取得的进展和突破进行述评,也提出了在当前这个免疫后时代胃癌靶免治疗所面临的难点和挑战,以期为未来胃癌药物治疗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思路和建议。
作者:饶佳伟,陈创奇
摘要: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实体瘤治疗中大放异彩。尤其对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极大地改善了此类患者的预后。然而,占结直肠癌80%~90%的微卫星稳定型患者对单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治疗并不敏感。因此,通过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与传统治疗方式联合,来逆转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组织内部的抑制性免疫微环境;或者通过有效的生物标记对此类患者分层筛选,来明确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敏感的人群,是目前研究人员应对此类困境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从上述问题对目前晚期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如火如荼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作者:高畅远,周海涛
摘要:日间手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模式,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结直肠外科领域中应用还较为有限。微创外科手术的推广应用和围手术期管理的发展,使结直肠外科术后同日出院逐渐成为可能。慎重选择合适的患者、采用先进医疗技术、注重术后管理和康复指导给日间手术的实现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本文回顾了结直肠日间手术的研究历史,分析了日间手术在结直肠外科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日间手术在结直肠外科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总结。
作者:余超,王瑜茹,聂宇魁,郭勤平,何若冲
摘要:结直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即使采取根治性手术切除后仍有30%~50%的患者出现复发,一旦复发,患者的生存状况直线下降。若术后能早期预测复发并及时采取干预治疗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本文就当前预测结直肠癌术后早期复发的不同检测方法进行总结讨论,以期为临床医生诊治术后复发患者提供帮助。
关注我们